center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传媒大学


1月 25年
院校概述 · 招生简章 · 公告汇总 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北京市


  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依据学测成绩招收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简章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4年2月4日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自办学以来,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构建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信息传播学、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欢迎有理想、爱传媒的同学积极报考!

一、招生计划

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依据学测成绩招收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计划

注:1. 数学A、B均可,各专业计划视报名及录取情况统筹使用。

2. 以上招生专业学费一般为5000-5500元/学年,学费标准仅供参考,如有变动,按2024年北京市教委统一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3. 具体专业介绍请登录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招生网查询,网址:http://zszx.cuc.edu.cn/

二、报名

报名条件:

1.身体健康。

2.具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及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考生所持证件须与考生本人信息一致,且在有效期之内。

3. 当年学测成绩满足本简章中相应专业的报名条件。

(二)报名时间:2024年3月1日至3月31日。

(三)报名方式:

1.考生登陆祖国大陆普通高校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报名系统(网址:http://www.gatzs.com.cn/z/tw/)进行报名。考生须按照要求输入个人信息,上传个人证件、电子照片、学测成绩、考生诚信承诺书等基本材料,提交成绩查验授权书等材料。

2. 附件中个人陈述的内容可包括对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计划和设想、未来的职业理想、希望到中国传媒大学深造的理由等,字数1,000字之内。课外活动主要包含学术活动(各类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征文比赛、创新大赛等)、文体活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社会活动(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以上活动请提交有关活动证明、获奖证书、公开发表作品和其他有关证明材料扫描件。个人陈述及课外活动等证明材料请放到一个PDF文件中。

3.考生务必在规定的申请时限内,完成系统报名。

4.报名考生如需面试,将另行通知本人。

三、录取

1. 学校根据考生学测成绩、高中成绩、报名材料、面试(如需要)等进行综合评定,结合专业填报顺序择优录取。

2. 拟录取名单将于报名系统中统一公布,考生须于5月15日至19日期间登陆系统查询确认,逾期未确认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

3. 考生确认录取后,我校于2024年7月下旬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咨询方式

咨询电话:+86-10-6577-9370,+86-10-6577-9256

咨询邮箱:cuczsb@cuc.edu.cn

五、纪检监察及违规处理

(一)纪检监察

我校招生工作遵照公开公正、程序规范、标准明确的原则,并全程接受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监督。

纪检监察电话:+86-10-6577-9383      

纪检监察邮箱:jiwei@cuc.edu.cn 

(二)违规处理

1. 考生须确保提交的材料及信息真实、准确、完备,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核实,取消其报名及录取资格。

2. 新生入学时,我校将对被录取的考生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对在报名考试、录取过程中被认定为违规的考生,将严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30 01/A
院校简介

资料来源: 中国传媒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办学67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励精图治,以系统化思维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对学校进行战略性综合布局,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面貌、师生风貌焕然一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体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海南国际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直属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9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0余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聘请众多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32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有大数据中心。校园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文献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拥有《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两本CSSCI来源刊物、ESCI英文学术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以及《媒体融合与传播》《艺术传播研究》《媒介》等学术刊物;联合主办《当代电影》《现代出版》《中国电视》三本CSSCI来源刊物,以及记录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学校正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瞄准“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以率先实现由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型跨越,赢得智能传媒教育主动权和主导权,引领推动新文科建设,早日实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


资料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统计数据截止到:2021年4月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市面向港澳台招生院校鏈接





   本頁引用教育相關官網及大學官網一些資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具體信息請以官網公布為準。



center

大學概況


中文名
中国传媒大学
外文名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简    称
中传、CUC
创办时间
1954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语言类
学校特色
双一流
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教育部直属高校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
本科专业
84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5个
专业授权类别11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1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7个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2个
院系设置
6个学部21个学院
校    训
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校    歌
《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校庆日
9月7日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院校代码
10033
知名校友
白岩松、崔永元、丁文华、李咏、海霞、康辉、欧阳夏丹、张绍刚、李湘、马思纯
知名教师
吕锐、胡正荣、高晓虹、鲁景超、关玲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 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

版權聲明
 
註:點擊學校名稱進入院校本站主頁,查看院校詳情、报考公告、简章目錄等。(共計:428所,更新:2025年4月24日)

 

最新高考汇总

2025年
招生院校

2025年4月24日

2025年
本科生招生

2025年1月15日

2025年
研究生招生

2025年1月10日

2025年
报考指南

2025年1月10日
To Top